為什么要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
為什么要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
【作者:唐利華 來源: 瀏覽次數(shù):1329 日期:2012-5-23 下午 02:36:44】
一、《弟子規(guī)》是怎樣一本書?
《弟子規(guī)》是古時幼兒啟蒙教育的重要讀本!兜茏右(guī)》的作者李毓秀,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,是清朝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和學者。他通過研究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等儒家理論,結合小孩啟蒙教育特點,編寫出符合小孩啟蒙學習的《訓蒙文》,即《弟子規(guī)》。
《弟子規(guī)》,全文三百六十句,1080個字,文字短小精煉,三字一句,淺顯易懂,無華樸實,押韻順口,利于誦讀,循循善誘,要義清晰透徹。
《弟子規(guī)》介紹的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禮儀常識和行為規(guī)范。儒家文化教育的另一讀本《三字經》則是從“人之初,性本善;性相近,習相遠”開始,傳授儒家文化,開啟儒家思想、文化的大門。而《弟子規(guī)》則是將儒家文化規(guī)范到人的日常行為,是儒家文化的落地,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的文明表征!暗茏右(guī),圣人訓,首孝悌,次謹信,泛愛眾,而親仁,有余力,則學文”。這正是孔子的核心思想,是儒家文化的精髓!兜茏右(guī)》系統(tǒng)地陳述了“孝、悌、仁、愛”具體表現(xiàn)和行為要求,而這種理念,這些行為,又正是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在道德倫理、行為規(guī)范等各層面最基本、最核心的內容,是人們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的基石。
二、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
1、現(xiàn)狀的困惑
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(fā)展,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,但在精神層面,特別是在思想品德,社會公德等方面出現(xiàn)了很大問題。在當前家庭教育中,對小孩的教育,存在著重物質,輕心理,重吃穿,輕性情的問題;在家庭建設中,存在著重財富積累,輕情操修養(yǎng)的問題。我們總會發(fā)現(xiàn)往往最不禮貌的言行、最惡毒的語言,出現(xiàn)在最親密的家人身上。禮貌行為,文明用語如請、謝謝,很難出現(xiàn)在家庭中。
在當今社會里,人的私欲無限膨脹,“自我”被放大。功利、浮躁、冷漠、失信······已成為現(xiàn)代人的標簽。社會道德,每況愈下,人與人之間,功利至上,自我至上。我們期望的謙謙之君,禮儀相交!胺彩侨,皆須愛,天同覆,地同載”已成奢侈。在社會中,我們不難看到警察提示語:“請不要將財物交與陌生人保管”,“請不要將手機借給陌生人”,“請不要與陌生人說話”等等,不一而足。真是處處陷阱,人人自危。
而對于現(xiàn)代企業(yè),力求不斷地規(guī)范,不斷地追求更大、更強、更高。卻又在感嘆企業(yè)制度得不到落實,執(zhí)行力差;績效考核難以健全,團隊建設困難,企業(yè)凝聚力弱,企業(yè)文化缺乏核心。李嘉誠說過,做企業(yè)就是做人。做事,先做人。其實“凡取與,貴分曉,與宜多,取宜少”,早已有之?傊,當今社會一個普遍現(xiàn)象是人的文化在不斷提高,但文明程度卻沒有隨之增長,人的技能、技術在不斷進步、增長,但規(guī)矩卻缺失。
2、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現(xiàn)實意義
《弟子規(guī)》是教人懂規(guī)矩,守規(guī)矩,是告訴人們在家庭、在社會應該以什么樣的態(tài)度方式為人處事。品德是什么?品德就是習慣。良好的習慣就是高尚品德,就是賢德,反之,則是品德低下。如果我們以“孝、悌、仁、愛”的基本理念,規(guī)范我們的行為,從而養(yǎng)成我們良好的生活、工作習慣,就會成為有良好品德的賢德之人!笆ヅc賢,可訓致”。
當家庭里,為人父,為人母,為人子者,形成“孝,悌、仁、愛”的習慣和品德,那么,這個家庭就一定美滿幸福;當所有的家庭都和諧幸福,那么社會就會安詳,就會和諧。當企業(yè)里,每一個員工家庭美滿幸福,那么企業(yè)這個大家庭就會秩序井然,制度就會得到落實,企業(yè)文化就有了根基,企業(yè)的管理也就上了新的臺階。
三、如何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?
學習古文,玄妙之門,在于誦讀。熟讀百遍,其義自見。每日三句,每周溫故,久而久之,自當記下!兜茏右(guī)》亦是如此。同時為使自己的知識結構更為完整,知識更為豐富,應該參閱相關書籍,這樣不但理解更為深刻,而且更把握。如《三字經》、《增廣賢文》等等。
學習的目的,在于運用,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工作中去。知道沒有價值,也沒有力量;相信并做到才有價值,才有力量。學習《弟子規(guī)》目的是要不斷地懺悔,不斷地修正自己的行為,即修行。懂規(guī)矩,守規(guī)矩,按規(guī)矩行走于天地之間。那么,我們的家庭就會幸福安康,社會就會和諧安寧,企業(yè)就會不斷壯大。
這就是修行《弟子規(guī)》的福報!
推荐
-
-
QQ空间
-
新浪微博
-
人人网
-
豆瓣